刘泽宇:遇见一位“哲学家”的少年时代 | 毕业生剪影
冬夜,凌晨两点。
寒冷侵袭着房间的每个角落。
他还没有睡着,裹着两层被单依然冻得瑟瑟发抖,翻来覆去地在手机上听着Frank Ocean的音乐,一边任由思绪在黑夜中蔓延。
这段时间,刘泽宇迷恋上了这位名叫Frank Ocean的音乐人,他喜欢他的一切,他的音乐作品、穿衣风格,以及他的人生态度,他说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有了所谓的“偶像”,他梦想自己能变成像Frank Ocean那样的人,这种想法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然而,就在这个失眠的冬夜,一个振聋发聩的想法在暗夜里跳出来:
「你永远、永远都不会成为Frank Ocean!你应该成为你自己。」
然而,我是谁?如何才能找到“自我”?自我究竟又是什么呢?
| 刘泽宇的画作
人如何认识自我——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哲学家、乃至很多普通人都会追问的永恒命题之一。在这个夜晚,这个哲学命题找上了刘泽宇。
这个看似偶然的“顿悟”瞬间,其中却存在着某种必然性。在尼采看来,对于一个敏感的青年,哲学乃是“自然产生的最高需要”, “如果他被以适当的方式引向这些问题,就会较早地陷入那种持久的哲学性的惊异,唯有在这种惊异的基础上,就像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上,一种深刻而高贵的教育才能生长起来。”
刘泽宇现已被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多所英国顶尖大学的哲学专业录取。
[ PART ONE ]
一次让老师们起立鼓掌的演讲
周五下午的校会课,刘泽宇站上了讲台:
「相比所有知识的总和来说,个体穷尽一生所能掌握的知识可能微不足道,但一旦我们将自己置于‘探究’的中心,形势就没有那么严峻。我们所说的‘发现自我’是什么意思?我们永远是自己,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改变的是我们的叙述方式。康德的哲学理论向我们揭示,知识基于个体的认知与解读才成立。你是谁并不是20年后的一个遥远的数字,你现在所做的每件事都在定义‘你是谁’。」
每周五下午2:45在鼎石表演艺术中心,鼎石校长Malcolm McKenzie与全体初高中生有一个单独的“上课时间”。校长会在这个时段分享他希望让鼎石学生们关注的话题,有时是国内外的新闻议题,有时是校内事件引发的反思。校长希望借此让学生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课业本身,而将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不断反思个体之于世界的使命与责任。偶尔,校会课还会邀请校外嘉宾来发表演讲、进行表演等活动。
但更多的时候,这个舞台属于学生。
学生们可以在此发起面向全校的倡议与活动、分享学习成果或才艺展示等。其中,鼎石版的Ted Talk——“石话石说(Talkeystone)”正是由2019届毕业生史逸然发起,现在已经成为周五校会课的固定项目。
| 刘泽宇在校会课上演讲
今天,站在舞台上的正是刘泽宇。这时的刘泽宇正在上11年级,年仅16岁。
来自那个“顿悟”的夜晚所引发的哲学思考在刘泽宇的脑海中持续发酵。他不断地与老师、同学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模糊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在此期间他又阅读了康德的著作。
在康德之前,以前的哲学家主张人类的“认识符合对象”,康德则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应该是“对象符合认识”。康德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客观认识的前提,康德的理论被称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这给了刘泽宇解决问题的出口,他想到可以将康德“以人为本”的认知体系与困扰他的“个人使命”相结合,希冀从哲学中找到答案。
他站在台上,继续向看不清脸庞的台下观众谈道:
| 刘泽宇演讲的PPT
「康德的哲学教导我,在为未来制定任何宏伟但不切实际的计划之前,要把当前的自我作为参照系。但我今天的分享并不是为了告诉你们从今天开始应该去做什么事,因为在‘想要做某事’和‘真正做某事’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克服万难去做想做的事,去为真正的自由而奋斗。」
这个平时比较沉稳低调的学生在台上的演讲内容,尤其让老师们大为惊艳,演讲一结束,后排的很多老师们集体起立给他鼓掌欢呼。活动之后,有位老师找到刘泽宇,跟他说,这次演讲就像真正的Ted Talk那样精彩。
虽然在台下观众看来镇定自若的刘泽宇,其实也为了这次演讲做了很久的准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三四遍演讲稿,还请鼎石的英文老师Ms. Moh帮他模拟演讲,提出改稿建议等等。
回想自己在台上的感觉,刘泽宇说了三次“特别”:“我其实特别特别特别紧张,手都是抖的,一开始声音说出来都有种哭腔的感觉。”但随着逐渐适应了舞台,他也慢慢地恢复了状态,演讲结果也很理想。
在准备这次演讲稿的过程中,让刘泽宇第一次感受到“有了自己的理论”的喜悦,他在哲学探索的路上,似乎又向前走了一步,他也希望通过演讲把自己的思考分享给更多的人。
一直热爱哲学的刘泽宇在10年级选课的时候,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终于到了。在IBDP中有“认识论”的哲学入门课程,此外,原本擅长理科的刘泽宇在确立了哲学作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之后,大胆地放弃了化学课程,转而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挑战学习哲学网课。刘泽宇在自己的申请文书中写道:
「哲学无处不在,因为它有助于解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但更重要的是,它抚慰我们的心灵,并回答我们对终极意义的探索。
我现在感兴趣的理论之一是维克多·弗兰克在他的《追寻生命的意义》中所表达的“悲剧性的乐观主义”,我在阅读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观点。
我希望通过哲学来深刻了解他人的想法,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将来有机会形成自己的哲学理论。」
| 圣安德鲁斯大学
| 伦敦大学学院
现在12年级的申请季已经基本结束,刘泽宇如愿以偿拿到了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多所英国顶尖大学哲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他说,相比很多同龄人,自己很幸运在很早就找到并确立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他目前希望自己能在大学阶段继续学习并研究哲学。
[ PART TWO ]
哲学带来的跨学科的理解
2015年,刘泽宇在8年级就加入了鼎石。相比以前的学校,鼎石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在3:20放学到7点之间,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计划学习计划,可以用来完成课业任务,也可以参加鼎石活动项目(KAP)所发起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正是这份自主,让刘泽宇有了独立探索与自我省思的机会,让他发现了自己对于哲学的热爱。刘泽宇谈道:“如果你整天都很忙,你就永远不会有时间去想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来了鼎石之后,我能看到周围每个同学似乎都有真正喜欢的东西,并为之而努力着,这也让我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找到自我方向的重要性。”
| 黄圆晴老师的课堂
在10年级的时候,黄圆晴老师就发现了刘泽宇的与众不同之处。黄老师曾是刘泽宇的指导教师、中国文明史教师以及认识论教师,可谓是看着刘泽宇在鼎石一路成长起来的。
有一次课后,在谈到鼎石的五大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与品德之间的关系时,当时的刘泽宇所分享的观点让黄圆晴老师眼前一亮。黄老师曾在台湾辅仁大学学习古希腊哲学,又在北京大学完成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她在专业领域的深厚背景,也让初入哲学大门的刘泽宇,有了一位真正的导师。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刘泽宇探索哲学的热情:
「相比刘泽宇是我的学生这样的社会关系,我更愿意称呼他是一起追寻人生智慧的同行者。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哲学往往是无趣的,因为,已经有太多的标签被定义为“成功”的要素,而“使命”却不属于这个标签。刘泽宇同学的使命来源于他对生命真相的追寻,特别是在历史、数学、科学和伦理等跨领域的杰出表现。」
据刘泽宇说,每次当遇到与哲学有关的问题,他会经常找黄老师去讨论,黄老师会利用自己的所学来启发他。有时在讨论之后,黄老师还会去找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分享给刘泽宇进一步学习。刘泽宇说:“在鼎石,黄老师可能是给我推荐最多书,也是对我有最大帮助的老师之一”。
| 班级合影,前排左起第二是黄圆晴老师,后排右起第二是刘泽宇
在中学阶段,鼎石有一套特有的“中国与世界”的人文课程体系,旨在将世界文明史与中国文明史有机地结合,这也是鼎石的“中国主线”在课程中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在这门跨学科的课程中,学生们将在世界的背景及框架下来学习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及公民教育等内容,同时,也从中国的视角去对照与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与世界”课程的最后一年中,所有学生将通过“鼎石综合设计项目”(Keystone Capstone Project)就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化历史课题开展独立研究,并撰写论文,最后对全校进行介绍及展示研究成果。
刘泽宇利用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撰写了一篇题为“中国古代数学的人文价值-以《九章算术》为例”的中文研究论文。黄圆晴老师说,刘泽宇在论文中试图从数学的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与科技发展的作用与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李约瑟之问’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这个主题也满足了刘泽宇在数学方面的才华,也同时回应了课程中希望教授给学生不同文明之间对于同一主题的探索与解读。
在11年级时,黄老师作为刘泽宇的认识论教师,更是在课堂内外看到了刘泽宇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学习态度:
「在认识论的课堂中,刘泽宇同学运用了比较哲学的方式,在科技与伦理互动关系中,勇敢地带领了他的同学们围绕‘伦理’的定义进行思考。
他通过电影《子宫》里阐述的克隆话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伦理’如何被定义——尽管这样的讨论过程是一项极度挑战并颠覆了其他同学的固有认知。直面同学的批评,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更抛出‘机械’是否可能成为‘生命’的形式邀请大家讨论。」
热衷于与不同的人探讨哲学问题是大家对刘泽宇的共同印象。Jeffery Heitmann老师9年级教过刘泽宇,又是他IBDP专题论文的指导教师。在Heitmann老师的印象中,刘泽宇有着超强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愿意深入思考,也愿意去启发他人一起思考。对于老师的建议,他并不是一味地言听计从,而是始终运用自己的理性分析去与老师探讨更多的可能性,这种独立思考的特质让Heitmann老师甚为欣赏:
「当我想到刘泽宇,我想到的是我们之间的对话和讨论。观点思如泉涌般地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与刘泽宇对话,就像是跟老朋友聊天一样——彼此分享观点,一起度过了愉快的时光。有这样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在2019年的春夏两季,刘泽宇加入了先锋学者项目,并有机会与美国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Niki Clements教授一起做研究。刘泽宇的论文主题是Justice to Ren: The Self and Society in Ancient Greece and China(《正义与仁:古希腊与中国哲学中的个体与社会》)他从哲学人类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分析了孔子《论语》中的“仁”与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的“正义”的概念,并由此来分析东西方哲学对于人的定义及由人构成的社会的核心理念,这篇英文论文长达7000字。
刘泽宇在论文中援引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邓安庆的观点谈道:
「真正的比较哲学,既不是从西方哲学中拿出某些观念,来论证可以在中国哲学中找到同样的或相似的观念,也不是透过中国哲学的观念,去重新审视西方的观念,而是从普遍的“问题”之哲学反思出发,去比较和分析人类哲学史上对此问题的解答方案。」
刘泽宇的论文指导教师、莱斯大学的Niki Clements教授对他的研究论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将刘泽宇列为她所教授的本科生学术成绩排名前5%的学生之一,她在论文评价中这样写道:
Niki Clements教授
「刘泽宇充满智慧与远见、富有同理心、不仅能看到过去如何影响现在,还能看到我们需要如何以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来改变现状。他将来肯定成为一名堪称楷模的大学生——大学课程越有挑战,他就越会茁壮成长,对此我深信不疑。」
[ PART THREE ]
感性与理性的美妙平衡
| 2018年鼎石首届毕业生刘江明在毕业典礼上
刘江明,是鼎石首届毕业生,她也是刘泽宇的姐姐,2015年姐弟俩一起加入鼎石。他们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彼此最重要的伙伴”。
对于弟弟选择哲学专业,姐姐并不意外:“刘泽宇从小热爱思考,有一些内向而且十分细心,他对自己认定的事情很执着。他从小就喜欢下围棋,可以一个人琢磨棋局很久很久;打段位的时候,甚至一坐就是一天。他一直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小时候每晚陪伴我们进入梦乡的不是歌谣也不是童话故事,而是爸爸买的《史记》、《菜根谭》、《三国志》、《孙子兵法》的有声书,我们俩都听得入迷。”
| 刘江明(左)、刘泽宇(右)与高翃崴老师的合影
刘江明正就读于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的建筑系,回忆起自己当初在鼎石的学习经历,她谈道:“鼎石的寄宿生活让我变得更加独立,IB的学习方式也让我非常适应现在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强度”,在高中课堂中所学到的中国文学更是她在异国他乡的精神力量的来源:
「真正铭记在心里的还有一股来自文学与艺术的力量:高中时文学课所学习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还有王维的诗作,这些作品中的精神力量,在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支持我、鼓舞我、唤醒我。」
也正是这份切身体会,在弟弟选择哲学专业这件事上,虽然有亲友不理解,但姐姐无条件地支持弟弟。在刘江明看来,哲学能让一个人永不停止思考,且哲学所相关联的学科领域数不胜数。学习哲学所培养的思辨能力将会让人终生受用。
| 刘泽宇和姐姐刘江明
无论以前在学校,还是现在身处两地,一有机会姐弟俩经常就哲学问题进行讨论:
「我们有很多关于哲学、宇宙,甚至人生的探讨。晚餐后一起散步,我们会聊彼此正在看的书,再聊学校生活与朋友......从认识论的课程聊到哲学中的认识论,再到唯理论、经验论,聊那些我们永远无法解释的事情,问许多许多甚至没有答案的问题。我们探讨人如何认识世界,我们聊康德,笛卡尔,弟弟告诉我他新近领略到的观点, 我也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时读到的海德格尔和福柯的理论......」
| 刘泽宇参加学校的服务式学习旅行,上面两张在秘鲁,下面一张在非洲
在鼎石,关于晚餐时间,刘泽宇的同学冯依茗有一项“重大发现”:如果在晚餐的时候与刘泽宇同桌,那么这顿饭就一定会持续很久。“大家也不知怎么地就开始聊最近看过的书,然后自然而然地开始讨论起像宗教、理性之类的话题,完全停不下来。饭桌上的同学并不固定,各个年级的同学们都有,但从不缺少的是热烈而有深度的讨论。其实,这种讨论不仅在饭桌上,在我们上午的课间和平时的课后,也经常发生。”
喜欢哲学,并没有让刘泽宇变成一个沉迷于书本或理论知识的学究。似乎哲学所带来的理性思考与文学艺术所启发的感性,在他的身上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平衡。
| 左上:在俄罗斯参加科研项目 左下:鼎石首届科学展 右图:在鼎石参加羽毛球比赛
他是数学老师们的“爱徒”,颇具数学天赋,曾多次参加过诸如ACAMIS、ASDAN、Math League等国内外各种数学比赛;他在IBDP阶段,同时选修了数学、物理和经济的高级课程,并且成绩优异;他也一直是学校羽毛球队的主力,也曾经参加过学校的游泳队。他喜欢绘画,对艺术有着独到的品味。他阅读口味多元,文笔细腻。
刘泽宇的大学升学辅导老师蒋小波谈道:“
「在他们的年级中,刘泽宇一直是一位有哲学气质的学生。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不仅通过哲学来进行自我探索,他还用自己的所学去启发和帮助自己周围的同学,例如与其他同学开展启发心智的谈话与讨论,或是发起哲学KAP等课外活动。」
在课外,他与冯依茗、于宗琪、李朵一起发起了首届鼎石科学展;在哲学KAP,刘泽宇与李霈宇给低年级的同学们普及哲学概念;他还与冯依茗、陈其泓一起发起了数学KAP,给中学生们分享有意思的数学知识。
| 在鼎石的慈善舞会上
| 去苏州参加数学比赛
| 参加美国"大联盟"数学比赛
| 和鼎石同学们一起在香港参加IB全球会议
在朋友眼里,刘泽宇“理想不世俗”“体贴又细心”,他能记住朋友随口提到的音乐剧,而在生日时为朋友送上“密谋已久”的惊喜。在寄宿生活中,多年担任宿舍舍长的他,在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眼中,他是一位沉稳又值得信赖的学长。
蒋小波老师曾经与刘泽宇住在宿舍楼同楼层,并担任过刘泽宇的“宿舍家长”:“在担任宿舍舍长的过程中,他不是那种张扬的领导者,更多地是默默地给予他人支持,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时,在学生中心需要组织会议时,刘泽宇总会提前到达,拿着一本书一边默默地看,一边等待其他同学的到来。”
在好朋友李逸凡看来,刘泽宇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他通过独立的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且笃定地坚持。从这点来说,他就比很多同龄人幸运,也令人羡慕。刘泽宇不从众,有自己的个性且敢于发声。生活中,他不追求潮牌,却也有自己独到的穿衣品味。我很欣赏他的个性,也因此和他成为最好的朋友。”
| 刘泽宇的画作
在冯依茗眼中,刘泽宇是一个“很酷”的男生——他会随手在草稿纸上画画,也能写一手漂亮的英语书法字体,他会写文章记录自己的思考,也会花整个晚上去看一个数学证明。冯依茗回忆道:“记得有一次去野营的大巴上,刘泽宇、于宗琪和我唱了一路《冰雪奇缘》《汉密尔顿》里的歌曲,特别开心。去年在‘鼎石偶像(Keystone Idol)’的活动中,刘泽宇还展现了自己相当不错的舞技。”
作为好朋友,郑乐仪和刘泽宇经常互相推荐书籍、电影和音乐,她说自己非常欣赏刘泽宇的“勇敢”:
「他能够开放地表达他对文学、艺术的触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当一个人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给外界时,他也将自己内心最脆弱的部分展现在他人面前。当他在表达他的热爱,他的悲伤时,并不是因为他内心脆弱与孤独,而是因为他内心有勇气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他是在拥抱整个世界。」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曾说:“从不中止对异乎寻常之事去经验,去看,去听,去怀疑,去希望和梦想,这个人就是哲学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许我们在见证一位哲学家成长的少年时代。这位仰望哲学星空的少年未来会绽放出怎样的光芒,我们暂且无法预测。当一位少年开始反思生活的的意义,开始发出“我是谁?何为自我?如何认识自我”的追问,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寻求解答时,他也许就注定要走上哲学的道路。
在这条路上,希望和力量都将来自于他自身。正如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言:
「没有任何划定的道路来引导人去救赎自己;他必须不断创造自己的道路。但是创造道路,他便拥有了自由与责任,而所有的希望都存在于他本身之中。」
2020毕业生系列报道
请点击阅读